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樂類
小學類
書類
 吴氏鼎曰此言黄钟九寸寸十分之始京房刘歆郑

 康成并同后世如李照 房庶
胡瑗范景仁司马光皆
 用此说而明何塘曰汉志谓黄钟之律九寸加一寸
 为一尺夫度量权衡所以取法于黄钟者贵 …… (第 67b 页)
 十一故黄钟之数立焉
 晋志曰十二律空径三分
 隋志曰黄钟之管径三分长九寸
 宋史志曰皇祐中诏王洙范镇如 房庶
说造律径三
 分围九分容千二百黍
 胡氏瑗曰黄钟径三分四釐六毫围十分三釐八毫
 又曰黄钟律管每长一分 (第 71b 页)
 (节气之相距必隔越一月而病于不相及次三次五/之声则律管之相远亦必隔越一月而病于不相及)
 (也故有闰月则气朔均齐有变声则音律调停 宋房/庶
所谓闰宫闰羽亦此意也变律者设以待用而已)
 (如闰月之积/以待用也)
 辨乐书无二变之说
 (陈旸乐 (第 37a 页)
   论范马未检通典
朱子甚取通典之说谓他书所不及又谓范蜀公司马
温公不知检通典以今观之二公之论乐其大者未必

得元声次则十一律之损益未必得本律之正耳至若
通典之说尚有可疑用与不用恐于乐皆无加损也(范/主) (房庶
私增汉书又去四清声最为纰/谬唯律管当用圆分之说有可取之)
 
 
 
 
  (第 30a 页)
  乐者天地之和律者道和之气先王作乐本于黄钟
之律其声本于累黍之法今夫天降嘉种维秬维秠
黍之秬者一稃二米天地至和之气所生者也以和
气所生之黍累中声所成之乐必假度量权衡而为
之是声之清浊度之长短量之大小权衡之轻重一
本于累黍而已隋文之时牵于纵黍之说卒莫能决
迨平陈得古乐器乃曰华夏旧声也信乎累黍之难

矣圣朝李照以纵黍累尺黍细而尺长胡瑗以横黍
累尺黍大而尺短要皆失于以尺生律也 房庶
之法
律径三分容千百二黍盖得周釜汉斛之实其声下
今乐一律有奇本于以律生尺也由是观之累黍之
法不在乎纵 (第 6a 页)
  杜阳编述唐文宗时有宫娥沈阿翘本吴元济之妓尝
自进元济所与一白玉方响光明洁冷可照数十步以
犀为槌以云檀香为架芬馥袭人弥月不散制度精妙
非世所有真希代之器也然亦难得之货古人不贵焉















  圣朝嘉祐中王畴欲定大乐尝就成都 房庶
取玳瑁古
笛以校金石然则笛之为器岂特玉与竹哉 (第 18b 页)
声八音在治忽本诸
此欤遭秦煨烬之馀六乐残缺惟馀韶武而已汉室龙
兴更为文始五行之舞其名虽存其实固已亡矣 房庶
以㲈为磬陋儒之论也先儒谓有虞氏巡四岳东岳阳
伯舞株离舞鼓长哉霍山夏伯舞谩彧仪伯舞将阳华
山秋伯舞蔡俶 (第 4a 页)
  一史记生钟分之法即母子乘除之法也以分字以
上之数为分母分字以下之数为分子如子一分
即黄钟九寸之全数丑三分二则以分子二与黄
钟九寸相乘又以分母三除之得林钟之六寸馀
皆仿此今以一分为一尺既无所据又以算法用
竹之径一分證之不知此乃算筹长径之数岂一
分即一尺耶若以子一分为一尺则丑三分二已

非林钟六寸矣其误不待辨而自明乃反以昔人
多错解妄矣(卷四第二页前三行)

  一 宋房庶
尝得古本汉志云一黍之起积一千二百
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今本脱
去之起积一千二百黍八字载堉 (第 30a 页)
房庶
所增八
字为非其说是矣乃以为汉志当作一黍之广为
一分应删去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十字并引
孔贾张三家所 (第 30a 页)
  蔡元定曰汉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
起黄钟之长以子榖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
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
丈为引而五度审矣 房庶
云得古本汉书一黍字下有 (第 79a 页)
之起积一千二百黍八字今本汉书阙之按一黍之广
为分故累九十黍为黄钟之长积千二百黍为黄钟之
广古人盖三五以存法也自晋宋以来儒者论律围径
始有同异至隋因定为径三分之说苟径三分则九十
黍之长止容黍八百有奇与千二百黍之广两不相通
房庶
不知径三分之为误乃欲增益汉志之文以就
其说其过益又甚矣

  今按十三经注疏舜典同律度量衡条下唐孔氏 …… (第 79b 页)
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
五度审矣此语简妙当是汉志旧文然则度之九十
分黄钟之长一凡十字似后人妄加者 房庶
不达复
加八字尤为冗赘矣

  隋志曰开皇九年平陈后牛弘辛彦之郑译何妥等参
考古律度各依时代制其黄钟 (第 81a 页)
  宋哲宗元祐三年范镇上新乐杨杰撰乐议七篇其
议量曰臣元丰议乐时见镇所造铜量斛在上斗在
下左耳为升右耳上为合下为龠上三下二与汉制

符汉制曰声中黄钟叩镇之量声不合黄钟但以黄
钟之钟参考量声则知中否先是镇言胡瑗龠皆方
制非似爵也 房庶
之龠圆径九分深十分瑗用方分
庶用圆分算之镇又曰按算法圆分谓之径圆方分
谓之方斜所谓径三围九方五斜七是 (第 30a 页)
 荀勖阮咸张文收之徒自有宿悟神解而后可以语
 此如其不然或专求之于累黍或专求之于周釜汉
 斛魏尺之属毋异刻舟而寻剑也李照胡瑗 房庶

 说皆以黍求律者也范蜀公力主 (第 17a 页)
房庶
之说以为照
 以纵黍累尺管空径三分容黍十七百三十则太长
 瑗以横黍累尺管容黍一千二百而空径三分四釐 (第 17a 页)
人之所能为也今其律之空围不同如此则亦
不成律矣遂使十二律之声皆不当位反不如和岘
旧乐之为条理亦可惜也 房庶
以径三分周围九分
累黍容受不能相通遂废一黍为一分之法而增益
班志八字以就其说范蜀公乃从而信之过矣 (第 12b 页)
 定律而器与声皆失之太祖患其声高特减一律至
 是又减半律然太常乐比唐之声犹高五律比今燕
 乐高三律失在于以尺而生律也司马公谓胡李之
 律生于尺 房庶
之律生于量皆难以定是非蔡季通 (第 8a 页)

特馀事耳去怗懘靡曼而归之和平大雅之音不是过

 雅乐俗乐隋文帝始分为二部其所用律吕则一也
 故 房庶
言今乐与古乐本末不远然雅乐代有改变 …… (第 10a 页)
 以于十二律中阴阳易位故谓之变变宫以五声所

 不及取闰馀之义故谓之闰(今按宋志 房庶
言旧以宫徵商羽角五音次序)
 (配七声然后加变宫变徵二声以足其数推以旋相生之法为五行相戾非是当改变徵 (第 11b 页)
 之别在声不在调亦不因加一声遂失祖调也张知
 白云乐者乐也今太常乐类皆仿古逮振作之听者
 不知为乐而观者厌焉古乐岂其若此哉 房庶
亦云 (第 14a 页)
房庶
以径三分周围九分累黍容受不能相通遂
废一黍为一分之法而增益班志八字以就其说范
蜀公乃从而信之过矣 …… (第 7a 页)
齐者故淮南太史公之书其论此也已详特 房庶

有不察耳(司马贞史记索隐注黄钟八寸十分一云律九九八十一故云八寸十分一汉书云
长九寸者九分之寸也此
(第 16b 页)
  孙子算术曰蚕所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
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
十尺为一丈 汉前志曰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
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榖秬黍中者一黍 (房庶
云古本汉
书一黍字下有之起积一千二百黍八字今本汉书阙之)
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
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 …… (第 5a 页)
  蔡氏曰按一黍之广为分故累九十黍为黄钟之长
积千二百黍为黄钟之广古人盖三五以存法也自
晋宋以来儒者论律围径始有同异因定为径三分
之说苟径三分则九十黍之长止容黍八百有奇与
千二百黍之广两不相通矣 房庶
不知径三分之误
乃欲增益汉志之文以就其说范蜀公又从而信之
其过益又甚矣

  隋志十五等尺 (第 5b 页)
同异至


隋因定为径三分之说苟径三分则九十黍之长


止容黍八百有奇与千二百黍之广两不相通矣 房庶
不知径三分之为误乃欲增益汉志之文以


就其说范蜀公从而信之过矣(案庶谓一黍之下脱之起积一千二) …… (第 26a 页)
黄钟九寸之管九十分其长一为一分取三分以度空
径数合则律正矣(以上皆 房庶
说)景仁比来盛称此论以为先
儒用意皆不能到光窃思之有所未喻者既云积一千
二百黍之广何必更云一黍之起此 …… (第 47a 页)
笛与方响里巷之乐庸工所为岂能尽得律吕之正乃
欲取以为法考定雅乐不亦难乎

案温公所以辟 房庶
者可谓切中其言度量权衡


参伍存法不得离黍尺以求律又不应舍度而求


之量者尤见公之不苟师心而重变 …… (第 48b 页)
而未得其当者有司失
之于以尺而生律也

案此即范蜀公之说然谓不当以尺生律故右声


而左尺者是已及信 房庶
之言则欲以积黍定法


故温公以为均非律也度量奚择焉此范马之论


当时所以卒于不合也 …… (第 49b 页)
三次五之声则律管之相远亦必隔越一月而病


于不相及也故有闰月则气朔均齐有变声则音


律停调 宋房庶
所谓闰宫闰羽亦此意也变律者


设以待用而已如闰月之积以待用也


度量权衡皆起于律何也曰先王制度皆 (第 56a 页)
  乃有更造七律者服虔不晓七声在十二律之内乃别设七律一簴为十九律有另立二变声者马融郑元谓宫商角三声为从声徵羽二声为变声则以黄钟太簇姑洗阳律相连谓之律从律林钟南吕阴律相随谓之吕从律也(说见诸声第五)有于七声外增一声者隋沛国公郑译得龟兹七声而不知用法每立一调则降一声以从之而究不能合后见编悬有八则复于七声外更立一声谓之应声世之言八律自此始有请立三调而却七调者隋太子洗马苏夔尚书牛弘等皆极言七声之非即万宝常世号知音亦于文帝前诋七声为淫声以为月令中律只有五声左传七音仍奉五调今历代相传所立者惟三调而已(谓清调平调瑟调也)三调立而七调又何有焉有请改变声为闰声改变徵为变羽者 宋房庶
定十二律谓旧以宫商角徵羽五音次第分配七声乃复加变宫变徵以足之(似谓七声外复有二变)其于五行不相戾乎请
不知律法为何等而思以旋律是冬雷夏雪也其后宋咸平间太常言随月用调乐工肄习不便仍止奏黄钟宫一调而既则和岘 房庶
胡瑗范镇辈仍多制钟石(其制律制器又彼此不同)致有太簇之钟移作黄钟钟而不觉者及计无所出则又谓周礼圜钟为
  (八十四调)隋唐间多以七律周十二宫为八十四调郑译万宝常张文收辈皆主其说至周世宗时枢密使王朴谓十二律旋迭为均均有七调合八十四调宋真宗朝乐人犹仍其说而不能用凡□笙和笙每变一调必换他器以接之时乐工单仲辛自言能唱八十四调而全无上下并鲜清浊随口散唱以为能事后 校书郎房庶
又以五正二变配五行衍之成八十四调总是以干枝节候易象历象随意配合其于声音之事则全无晓者
  (四十八调